⒈ 面對國君宮門的小墻。一名“塞門”,又稱“屏”。臣至此屏,便會肅然起敬。蕭通“肅”。比喻內(nèi)部。
例而在蕭墻之內(nèi)也。——《論語·季氏》
禍起蕭墻。
英screen wall facing the gate of a Chinese house —— interior;
⒈ 蕭,通“肅”。古代宮室內(nèi)作為屏障的矮墻。
引《論語·季氏》:“吾恐 季孫 之憂,不在 顓臾,而在蕭墻之內(nèi)也。”
何晏 集解引 鄭玄 曰:“蕭之言肅也;墻謂屏也。君臣相見之禮,至屏而加肅敬焉,是以謂之蕭墻。”
唐 白行簡 《李娃傳》:“乃引至蕭墻間,見一姥垂白上僂,即 娃 母也。”
⒉ 蕭,通“肅”。指垣墻。
⒊ 蕭,通“肅”。借指內(nèi)部。
引《韓非子·用人》:“不謹(jǐn)蕭墻之患,而固金城於遠(yuǎn)境。”
《后漢書·劉虞傳》:“明公不先告曉使得改行,而兵起蕭墻,非國之利。”
宋 陸游 《德勛廟碑》:“蕭墻釁起,羣公喑拱,公則唱勤王復(fù)辟之大策。”
郁達(dá)夫 《感時》詩:“謀傾孤注終無補(bǔ),亂到蕭墻豈易平?”
⒈ 蕭,肅敬。墻,屏風(fēng)。古代君臣相見的禮節(jié),到屏風(fēng)之處而更加肅敬。故以蕭墻比喻內(nèi)部或至近之地。
引《論語·季氏》:「吾恐季孫之憂,不在顓臾,而在蕭墻之內(nèi)也。」
唐·李公佐《南柯太守傳》:「釁起他族,事在蕭墻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