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謂壁上所題書畫如疥瘢,令人厭惡。語出唐段成式《酉陽雜俎·語資》:“大歷末,禪師玄覽住荊州陟屺寺,道高有風韻,人不可得而親,張璪嘗畫古松于齋壁,符載贊之,衛象詩之,亦一時三絶。覽悉加堊焉。人問其故,曰:'無事疥吾壁也。'”宋陳造《次韻蘇監倉》:“逢人爭食有處有,疥壁留詩無處無。”亦以自謙詩畫粗劣。
⒈ 謂壁上所題書畫如疥瘢,令人厭惡。語出 唐 段成式 《酉陽雜俎·語資》:“大歷 末,禪師 玄覽 住 荊州 陟屺寺,道高有風韻,人不可得而親, 張璪 嘗畫古松於齋壁, 符載 讚之, 衛象 詩之,亦一時三絶。亦自謙詩畫粗劣。
引覽 悉加堊焉。人問其故,曰:‘無事疥吾壁也。’”
宋 陳造 《次韻蘇監倉》:“逢人爭食有處有,疥壁留詩無處無。”
亦自謙詩畫粗劣。 宋 陳造 《次韻蘇監倉》:“逢人爭食有處有,疥壁留詩無處無。”
清 趙翼 《西湖寓樓即事》詩:“衰年敢作重來想,臨去多留疥壁詩。”
⒈ 墻壁上涂寫無意識的字畫,有如人之疥瘢,故稱為「疥壁」。
引宋·陳造〈次韻蘇監倉〉詩二首之二:「逢人爭席有時有,疥壁留詩無處無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