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南朝梁·僧祐《弘明集》說,古代音樂家公明儀善于彈琴,有一次看見牛吃草,便為牛彈了一曲,但牛卻不顧琴聲幽雅,仍低著頭吃草。后用“對牛彈琴”譏笑聽話的人什么也不懂。也諷刺說話的人不看對象,瞎說一氣。
例勸告他簡直是對牛彈琴。
英cast pearls before swine; preach to deaf ears; talk to a post; whistle jigs to a milestone;
⒈ 亦作“對牛鼓簧”。喻對不懂事理的人講道理或言事。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。
引語本 漢 牟融 《理惑論》:“公明儀 為牛彈清角之操,伏食如故,非牛不聞,不合其耳矣。”
《莊子·齊物論》“彼非所明而明之,故以堅白之昧終” 晉 郭象 注:“是猶對牛鼓簧耳,彼竟不明,故己之道術終於昧然也。”
《五燈會元·惟簡禪師》:“﹝僧﹞問:‘開口即失,閉口即喪,未審如何説。’師曰:‘舌頭無骨。’僧曰:‘不會。’師曰:‘對牛彈琴。’”
老舍 《四世同堂》四:“他不愿時常發表他的意見。這并不是因為他驕傲,不屑于對牛彈琴,而是他心中老有點自愧。”
羅廣斌 楊益言 《紅巖》第十九章:“和這些劊子手爭吵,無異于對牛彈琴,徒然耗費精力。”
⒈ 相傳古人公明儀曾為牛彈琴,但牛依然低頭而食,聽而不聞,因為人類的音樂,對牛而言并不適合。典出漢·牟融〈理惑論〉。后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或講話不看對象。
引《醒世姻緣傳·第二八回》:「說起天地二字,只當是耳邊風;說到關帝、城隍、直山圣母,都是當對牛彈琴的一般。」
《鏡花緣·第九〇回》:「對牛彈琴,牛不入耳,罵得狠好,咱們一總再算帳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