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南朝·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排調(diào)》:“昔羊叔子有鶴善舞,嘗向客稱之??驮囀跪?qū)來,氃氋不肯舞?!焙笠蛞浴安晃柚Q”喻名不副實(shí)。
⒈ 后因以“不舞之鶴”喻名不副實(shí)。
引南朝 宋 劉義慶 《世說新語·排調(diào)》:“昔 羊叔子 有鶴善舞,嘗向客稱之??驮囀跪?qū)來,氃氋不肯舞。”
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折獄》:“﹝ 費(fèi)禕祉 ﹞方宰 淄 時(shí), 松 裁弱冠,過蒙器許,而駑鈍不才,竟以不舞之鶴為 羊公 辱?!?/span>
⒈ 羊叔子向客人夸耀自己所養(yǎng)的鶴善舞,但是鶴在客人面前卻羽毛松散,不肯起舞。典出南朝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排調(diào)》。后用以比喻人無能而出丑。
引《聊齋志異·卷九·折獄》:「過蒙器許,而駑鈍不才,竟以不舞之鶴為羊公辱?!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