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《韓非子·喻老》:“宋人有為其君以象為楮葉者,三年而成。豐殺莖柯,@芒繁澤,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別也。”后用為模仿亂真的典故。
⒈ 后用為模仿亂真的典故。
引《韓非子·喻老》:“宋 人有為其君以象為楮葉者,三年而成。豐殺莖柯,毫芒繁澤,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別也。”宋 米芾 《硯史·用品》:“楮葉雖工,而無補於 宋 人之用。”明 馮夢龍 《智囊補·明智·經務序》:“寧為鉛刀,毋為楮葉。”
⒈ 宋人以玉刻的楮葉,列置在楮葉中,幾可亂真,而無法辨別真偽。見《列子·說符》。后用以比喻模仿逼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