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消亡,消失。
⒉ 猶消滅。
⒈ 消亡,消失。
引元 劉壎 《隱居通議·雜錄》:“往時故蹟,銷磨澌滅,后生小子,無復能之。”
明 沉德符 《野獲編·佞士·人無賴》:“通政 張龍 以占民婦 章氏 事發(fā),投 錢寧 門下,因假 寧 名挾騙財物,至坐法論斬,而朝士之體澌滅盡矣。”
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章阿端》:“﹝ 端娘 ﹞言訖,不動。細審之,面龐形質(zhì),漸就澌滅矣。”
瞿秋白 《餓鄉(xiāng)紀程》二:“大家族制最近的狀態(tài),先則震顫動搖,后則漸就模糊澌滅。”
⒉ 猶消滅。
引清 錢謙益 《題<歸太仆文集>》:“士生于斯世,尚能知 宋 元 大家之文,可以與兩 漢 同流,不為俗學所澌滅。”
李大釗 《民彝與政治》:“秉之自天者,則非人為之威福,人為之毀譽,所能汩沒以空,澌滅以盡也。”
⒈ 消滅凈盡。
引《聊齋志異·卷二·阿寶》:「生臥三日,氣休休若將澌滅。」
例如:「形體澌滅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