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指喜怒等不同思想感情的表現。指嘲笑與責罵。
⒈ 指喜怒等不同思想感情的表現。
引清 富察敦崇 《燕京歲時記·封臺》:“像聲即口技,能學百鳥音,并能作南腔北調,嬉笑怒駡,以一人而兼之,聽之歷歷也。”
⒉ 指嘲笑與責罵。示例:設科之~。如白描人物,須眉畢觀,引人入勝者,全借乎此。 ◎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·凡例》
引明 陳繼儒 《讀書鏡》卷二:“夫憂盛危明,辟邪鎮惡,此皆臣子一念忠義所發,誠不可已。然或過于痛哭流涕,而其事未必至此,過于嬉笑怒駡,而其人未必至此。”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十六回:“這軍務的事情,何等重大!一旦敗壞了,我們旁聽的,只能生個恐懼心,生個憂憤心,哪里還有工夫去嬉笑怒駡呢?”
參見“嬉笑怒駡,皆成文章”。解釋:嬉:游戲。比喻不論什么題材和形式,都能任意發揮,寫出好文章來。出處:宋·黃庭堅《東坡先生真贊》:“東坡之酒,赤壁之笛,嬉笑怒罵,皆成文章。”
⒈ 指人取笑嘲諷、怒斥責罵的各種感情及動作。
引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·第一六回》:「只能生個恐懼心,生個憂憤心,那里還有工夫去嬉笑怒罵呢?」
⒉ 比喻寫作不拘定格,能任意表現。
引《宋史·卷三三八·蘇軾傳》:「嘗自謂:『作文如行云流水,初無定質,但常行于所當行,止于所不可不止。』雖嬉笑怒罵之辭,皆可書而誦之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