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指或裁制或布散以調適之,使氣不散漫,不壅閉。
⒉ 節制宣泄。
⒈ 指或裁制或布散以調適之,使氣不散漫,不壅閉。
引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:“君子有四時:朝以聽政,晝以訪問,夕以修令,夜以安身。於是乎節宣其氣,勿使有所壅閉湫底,以露其體?!?br />杜預 注:“宣,散也?!?br />北周 庾信 《為閻大將軍乞致仕表》:“寒暑乖違,節宣失序;風水交侵,菁華已竭?!?br />宋 王安石 《上郎侍郎啟二》:“伏惟順序節宣,慰人所望。”
明 徐渭 《奉答少保公書》:“隆冬遠道,全賴節宣,決策酬紛,翻宜暇豫?!?/span>
⒉ 節制宣泄。
引《隋書·高祖紀下》:“五岳四鎮,節宣云雨, 江、河、淮 、海,浸潤區域?!?br />清 錢泳 《履園叢話·水學·建閘》:“余以為 三江 既濬,建閘為急,何也?蓋水利之盈虛,全在乎節宣?!?/span>
⒈ 節制而使適度發泄。
引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:「君子有四時,朝以聽政,晝以訪問,夕以修令,夜以安身,于是乎節宣其氣,勿使有所壅閉湫底,以露其體。」